受近期国家高值耗材集采*策陆续落地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板块连续杀跌,11月跌幅达11.59%,创近两年来最大单月跌幅。
其实,集采*策对医疗器械行业总体影响有限,短期*策扰动不改行业中长期向好逻辑。恐慌过后,医疗器械板块仍具备很好的投资价值,其中具备良好成长性和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公司价值回归可期!
一、集采*策对医疗器械行业影响有限,短期*策扰动不改行业中长期向好逻辑
医疗器械主要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以及校准物、材料等相关物品,包括所需的配套计算机软件等。与药品主要是化学生效不同,医疗器械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生效。
从管理角度,按照风险程度,医疗器械可分三大类:I类医疗器械、II类医疗器械、III类医疗器械。
从功能角度,按照使用用途,医疗器械可分四大类:高价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
1、医疗器械集采进展如何?
医疗器械集采去年发文至今已陆续开展,先试点后全国,采用多轮带量集中采购的方式,集采的品类不断扩展。
1)年5月,《关于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方案》文件发布,江苏、安徽、福建、云南等地陆续开展试点工作。
2)年11月,第一轮国家高值耗材集采于天津落地,集采对象是冠脉支架产品。11月5日公布中标结果:10款冠脉支架中标,平均中标价元,相同企业的同类产品平均降价达93%,远远低于前期预期(中标价远,降价70%)。
3)近日,第二轮国家高值耗材集采正在酝酿中。一份《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集采与价格检查的通知》在业内流传,根据《通知》,国家医保局将第二批医用耗材清单锁定为6各类别: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大部分设及骨科领域。
2、医疗器械集采受“打击”的主要是哪些品类?
医疗器械集采的主体是医保局,就临床常用医疗器械与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以达到控制医保支出的目的,面向的品类有进医保、临床使用量大、标准化、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较成熟等特点。
1)进医保:产品进医保是国家集中采购的前提。由于目前国家保障的是最基本的医疗覆盖,要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大多需要自费。
2)临床使用量大:集采的本质是医保控费,必须要和“带量”结合起来,针对量大产品进行集采可以更有效达到控制医保支出的目的。此外,没有量就无法杀价,用量小的产品压价较难,如果单利润过低可使企业直接放弃生产相关产品。
3)标准化:标准相差太大的产品对应价格也相差很大,无法放在一起统一进行议价谈判。此外,产品SKU(库存保有量)太分散也会影响采集的效果。
4)行业竞争激烈:集采主要面向行业内有好几家企业竞争的品类,如果医保局仅面向一两家企业谈判很难进行压价。因此,独家专利产品无法纳入集采(独厂家可以选择不进医保,使用需求也不会减少)。
5)行业发展较成熟:集采面向基本都是行业发展较成熟的品类,对应国内企业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准,国产替代率较高。一方面,便于更多国内企业参与,实现杀价目的;另一方面,符合医保满足最基本需求的特征,并变相鼓励创新。
3、集采对医疗器械行业影响几何?
就短期而言,医疗器械集采会导致相关企业的业绩出现波动(甚至大幅下滑)。
1)中标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下滑(甚至跌破成本),对应利润会出现一定下滑、营收可能因为产品
2)丢标企业产品失去相应市场份额,后续渠道拓展比较困难,甚至会影响到配套业务,对应营收和利润双下滑。
就中长期而言,医疗器械集采有助于强化行业格局,对行业中市占率更大“穿鞋者”的影响要明显小于市占率较小的“光脚者”,头部公司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1)就“穿鞋者”而言,集采中标业务可以“以价换量”,医院建立直接良好联系,有利于配套产品和新业务的市场推广,长期看反而销售费用得到了节省;同时,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优势“护城河”得到巩固,后来者较难与之竞争。“穿鞋者”应对集采的主要策略是加快新品的研发和推出,强化在细分领域的“护城河”。
2)就“光脚者”而言,集采中标业务可能“增收不增利”,医院建立起了联系,可给予后续市场拓展以有力支持,是重要“机遇”。“光脚者”应对集采的主要策略是,尽快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扩大在细分市场中的话语权。
此外,集采*策并不改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向好的总体趋势。
在国内老龄化趋势、分级诊疗*策推进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远未到天花板。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由年的亿元左右增长至年的超过亿元,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也维持在20%左右。其中,单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还很小,如发展比较成熟的骨科领域市场总体规模也仅亿元,而单个重磅药品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20亿元,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参考前期药品集采经验,短期*策扰动影响之后,行业有望重新走上正轨,成长性良好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