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baidianfengjiankang/4853.html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在此之前,医院的管理和费用支付是分开的。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把支付和管理的权利掌控在了同一个组织中,这是我国医改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当年12月,著名的药品4+7带量采购事件发生,中选药品最高降价96%,平均降价52%。现在已经没有试点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带量集采。而且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是自费药还是医保药物,甚至孤儿药,我国家医保局都要砍上几砍。
先是发病率最高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再是感染类、肿瘤药等。于是各种相关药企的股价应声下跌,不仅仅是药品,集采的烈火很快燃烧到器械领域。
先是争议最大的心血管支架。年11月,国家组织心血管支架企业带量集采,11家企业26个产品中标,价格从均价元,下降到均价元。产品平均降价92%。乐普、微创、赛诺股价应声下跌。
接着是骨科,年9月,关节集采结果揭晓,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降至0元,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降至元,平均降幅82%。之前的文章写过《器械集采:骨科关节的前方在哪里》,大博、爱康、春立等企业的股价都早早提前下跌。下跌幅度60-70%。
后面还有球囊、弹簧圈、人工晶体、吻合器、超声刀、起搏器等数种产品。
近期一个省的化学发光集采,吓得一些IVD企业接近腰斩。
背后原因在我们的文章里数次提及,老龄化带来医疗的需求大幅增长,如果产品不降价,医保资金的支出将大幅度增长。而在医保的收入端,每年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是95后,人数在万人/年左右,但是退休人员是60后,万人/年左右,每年缴纳医保和社保的人数会减少万。医保的收入逐年减少。
如果不加以控制,虽然目前医保仍然有盈余余额,但未来医保收入大幅下降,支出大幅上涨,医保很快就会出现亏空。这就是我国医改近2-3年突然加速,而且直接粗暴的主要原因。
题外话:引起生育率下降的因素统统都要被干掉。未来会出现各种提高生育率的相关政策。养老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养老装修,提高养老护理效率的产品需求会非常大。
国家医保局之所以可以这么搞,是因为中国的医疗体制决定的,医院医院,在上一轮改革之前,要么你是公费医疗,要么就是自费医疗,很多农民、非体制内人员一旦得病,自费费用非常高,不少中老年人(我是年轻人,才不是中老年人,肯定是这样的)肯定会记得一个词,叫做“因病返贫”,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后来启动上一轮医改,积极取消公费医疗(现在保留了极小一部分),推广医保覆盖(应该是超过了95-98%),农村推广新农合。让广大老百姓敢看病,看得起病,现在基本没人再提因病返贫这个词了。
上轮医改之前,最牛的企业是是可以打广告的中药,是药店渠道的OTC药物。医院用的这些产品,因为反正都是自费,大部分患者都花自己的钱,医院话语权不大,医院自己都亏损。那个时候最大的销售渠道终端是药店,医院。
医改之后,医保逐渐成为最大的支付方(接近70%,实际可能是60%左右),而且国家禁止很多医疗产品打商业广告,医院和医生才逐渐成了药品和器械的最主要的渠道。可以这么说,整个医疗行业,上游的供应链,生产的企业端,流通端,生产工人、医药代表、医生护士等等挣的都是医保的钱(60%左右),少部分才是患者自费。
之前在文章《不懂DRG和DIP的投资人,一定亏大钱》里写过,以前,医院和医生是提成制,花的越多挣的越多,未来医改的趋势是DRG和DIP,成了结余制,挣钱的逻辑会发生变化。
当然,在过渡期之内,最近3年,是另外一种盈利模式,跷跷板模式。有机会再展开说吧。
医院体系是完全为医保局服务的,收入60%是来自医保,也自然受医保监管,从管理,到服务质量,到费用,所有相关数据都要汇总到国家医保局(以前不是这样,医院话语权很大,医院肯定是要被医保局按在地上摩擦的)。
我们在《医院的信息化生意是个奇差无比的买卖》里简单提过,为什么医院的信息化开始加速,就是为医保控费,更好的质量管理,更好的DRG和DIP支付做准备。
这也是我目前短期内不特别看好中国的商业保险的原因。目前中国商保支付占比3-5%,美国商保占比30%+。但这是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引起的。昨天的文章里提到,中医连锁上市企业固生堂,有不到30%的医保收入,但商保收入招股书都没有披露,就提示了中国商保的窘境。
我医院,挣的是医保和国家的钱,我的人、我的基建、我的系统、我的时间都是为医保服务的,你商保,付出了什么?可以让我医院为你商保服务。
所以商保要想在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服务体系,医院,还是自己建设,还是用什么方法切进医院。做不到这一点,商保就是边缘角色。
谁掌控了服务端,谁才有数据。能管理,有数据,谁(商保)才有入局的资格。
否则就是烧钱。你看看医保现在进行的这一轮医疗改革,如果不进行果断的医改,不把医院的行为给扭转,医保得亏成啥样。
不知不觉扯远了,以上好像都是背景介绍,回到主题,我觉得这一轮医改不是把医疗行业打死,而只是增加了投资难度。而且因为增加了投资难度,反而增加了专业投资人的回报率。
我们经常看医疗行业的新闻,每年都能看到一些文章,说因为出台一个什么什么政策,整个行业怎样怎样了。在医疗行业,这样的文章频繁出现,毕竟医疗是个政策强监管的行业。尤其因为集采,很多人说,整个医疗行业不能投了。
这种情况,我统一称之为,用宏观否定宏观。
大家都知道,投资其实就是认知变现。认知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挣到什么程度的钱。
昨天看电影,古董局中局,2个男主角都是古董鉴定行业高手中的高手,可以随意挑出古董中的真品和赝品,对他们来讲,挣钱易如反掌。这就是专业的价值。
但是对外行来讲,古董可能90%都是骗人的,水太深,要么就不碰,要么就是花钱买经验。
宏观就是属于人的第一层认知,这个认知有错吗,没有错,是正确的。
医改的未来,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就是要压制医保支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医疗产品的价格受到严重打压。之前药品和器械行业的平均增速可以达到10-15%,细分行业增速可能超过20%。
集采之后,药品的行业平均增速可能降到5%?5-10%?。那么宏观上,这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业。有些细分行业还会负增长。比如支架、人工晶体。
所以,如果要挣医疗宏观的钱,确实非常难,甚至有可能赔钱。
近期有个医疗流量作者阿基米德出了一篇文章,《70倍神话不会重演》,列举了一串中国的支付问题,是看空的,相当于灭了好几个赛道。就属于医疗投资的第二层认知维度,挺好的,至少不是最上层,而是到了第二层,看到了一些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产品和具体的支付制度。
我也经常写公司分析和细分赛道分析,我也会看空一些赛道和公司。也
但我也有很多看好的细分领域、公司和产品。我是一个客观的乐观主义者。
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赢得未来,所以我写了文章《相信我,虽然慢,但是医疗投资可以挣大钱》。文章里面主要列举了医疗行业值得投资的种种驱动因素。也说了负面因素另行展开,其实压制医疗投资的就只有医保控费这一个因素,今天我这个文章就把这个问题展开说清楚。把这个事情写透。
前面写了,医保承担了60%左右的所有的医疗支出,厂家、经销商、医生、医院挣的60%是医保的钱。剩下的40%包括自费、公费、商保、工伤、企业等各种来源的资金。所以医保控费,也只能影响目前这60%的钱,其他的40%医保是影响不到的。
而且,我们看历史,在这一轮医改、上一轮医改之前,医保也不是主流的支付方,医保成为主流支付方是从年逐步开始,医保覆盖率逐步提升,到年医保覆盖超过96%,才奠定了医保的主流支付地位。
从宏观看,这60%的控费压下来,确实行业增长显著下降,对某些细分赛道来说,是接近70-80%的行业规模崩塌。但是有2个现象,被媒体刻意的隐瞒了,或者不是老百姓喜欢听的,所以信息没有扩散出来。
第一个现象是文章前面提到一笔带过的跷跷板现象。心梗的介入治疗放支架,以前一个支架1万左右,现在均价块,对患者来说,确实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对医保来说,也省钱了。医院和医生来说,放一个块的支架,我赔钱啊。又是晚上急诊加班做手术,又是吃X射线,医院、急诊科、护士、医生、介入室整个诊治系统,是有成本的啊。
不挣钱的事情,偶尔做做可以,长期、持续做下去可能吗?不可能的。有多少文章写过了,某个药品降价了,然医院消失了。商业社会就是这样的逻辑。
厂家、经销商、医院、医生必须都挣钱,一个商品才能有存在的价值。但凡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这个商品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支架的下一代产品:可降解支架/载药球囊的爆发性增长,可以看到以前PCI手术中,医生不愿意使用的IVUS、OCT耗材爆发性增长。
所以,以我们能看到眼科,再也不推广白内障手术了,以前经常开车下乡去筛病人做白内障手术,未来肯定没有了。因为不挣钱。
我们能看到眼科在推广干眼病,推广OK镜、眼视光,推广青光眼手术。
相信,在骨科关节集采开展之后,骨科的非集采的相关耗材会爆发性增长,普外科的疝补片、吻合器、超声刀、止血粉等被打压之后,一定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填补这块空白。
就像我现在去小卖部买雪糕,以前还有1块钱2根的小布丁,现在小布丁看不见了,都是1.5-5块的雪糕,而且现在慢慢出现了十几块、二十多的高级雪糕,未来说不定哪一天,连3块钱以下的雪糕都没有了。房租、人力、冰柜都是有成本的。
第二个现象,更加严重,是上一个现象的延续,医院开不出药来,做不了手术(不愿意做)。
以前,大家都有钱挣的时候,因为挣了钱,每个人都愿意承担责任。厂家积极处理售后,代表和厂家一起解决。医生也愿意负责一些患者的服务(之前提过很多次,中国不愿意为服务付费,所以服务费都包含在产品价格里),医院管理层也有动力摆平事情。
现在的集采产品,摆明了大家都不挣钱,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家都不愿意去解决。集采是你国家搞的,谁买的谁负责。厂家如果有利润还好,愿意解决问题。如果厂家没利润,售后是肯定不积极的,供货周期是无所谓的。医院缺货走流程呗。医院和医生更是不会多花一点时间去处理这些事情的。
缺货了就等着,开不出药品来那是医保的事情,和我有啥关系,我又没挣到钱。放心,催都不会催的。
前段时间一个爆火的新闻,学校的承包食堂出了事故,师生吃饭以后呕吐入院。校长哭诉,食堂是教育局承包的,自己管不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不就是集采吗,食堂出事和我校长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肯定不会管的,谁的利益谁去负责摆平。
如果食堂是校长安排承包的,你看校长会这么哭诉吗?他一定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把事情摆平,这事情说不定都不会出现在媒体上。
集采不也是一样的事情吗,集采的产品一旦出事,医院和医生肯定会消极处理,等着被捅到媒体上,然后倒逼医保局让步。很医院就地解决。
我们还可以看到DTP药房,线上药房的蓬勃发展,医院开不出药品来,去外面买吧。医院开不出进口药来,去外面买吧。我在文章《处方权外流=以药养慢病管理》里应该也简单说过这个事情。
近20年的医保持续覆盖增加,让医院和医生的处方权变的价值连城,背后是医保的支付力。
现在的集采和DRG/DIP改革,医保控费,让医院和医生的处方权开始贬值,处方外流必然成为大趋势。这是国家医保局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让60/40的支付情况,尽快变成50/50,如果能30/70,20/80就更好了。
但是国家明面是肯定不能这么说的,我们的医保覆盖还是要接近%的,我们是有全民家庭医生的,是有三级诊疗体系的,我们是为了降低人民的支付负担做的国家集采。(而且医保费用不足这事,肯定不怪医保,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放在全球看,都是很成功的,这是真话,不是反话。只能说整个利益链条都是推手,没有一个无辜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能看到微博的一个小伙子看病,拿着医生的处方,在医院拿了30块钱的药物,非常开心,然后在院外药房,拿了块的自费药物。能看到一个糖尿病大妈,在医院只能开出很便宜的,不认识名字的国产降糖药物,导致血糖反复控制不好,需要住院治疗。能看到临近年底,拿着医保卡,无法住院、无法开药的现象。(都是真事)
又扯远了,再回到主题,医疗的宏观的确是支付端(60%)受到了压制,但人民收入是增加的,老龄化得病的需求是增加的,商保也是在积极努力的想切入医疗的(其他40%没问题)。
之前说过,每个疾病都有一个付费意愿,付费意愿强的疾病市场规模就相对较大,比如骨科、心脏。对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套餐包,我为了救命,为了生活质量,就是愿意花这么多钱。哪怕自费我也愿意花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收入提高,口腔、眼科、医美的很多自费项目高速发展,这就是需求+可支付能力提高的结果。
医保控费这部分节省的费用,短期看是影响了不少产品,但就临床刚需产品来说,付费意愿强,长期看,一定会被自费、商保、其他付费方给填补上。
这就是我想说的投资的认知深度,专业性的结果,认知的深度决定变现的能力。
对普通人来说,了解宏观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就挣一个宏观的收益。
进一步来说,到了第二层次,就可以挣细分赛道的钱,挣一个差异性。
再进一步,宏观体系全面深入的剖析下来,就可以看到细分赛道背后的逻辑,就可以预测未来,就可以挣到更专业的钱。
我们应该感谢医改砸下来的黄金坑,90倍的恒瑞,80倍的迈瑞,90倍的化学发光,90倍的骨科等等,正在发愁不知道怎么下手。现在基本都打了5-7折,是不是买入的好机会呢?
还有没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呢?
中国人口14亿,美国人口3.3亿,需求数量是美国的4倍。
中国GDP即将超越美国,人均GDP即将超过1.2万美元,中国反垄断/共同富裕的背后是贫富差距加大,同时也意味着可以自费医疗的人数越来越多,医保的重要性削弱,即使没有医保,可支付能力也在日益增加。
医保控费是为了减少自己花费,倒逼处方外流,转移支付方,而不是为了打压医疗行业发展,这不是他的职责,也不是他的目的。
中国的医疗市场规模,一定是日益增加的,只是短期内换谁支付的问题。
集采/DRGS/DIP都是明牌,而且就我看来,这已经是医保最后的牌面,那么怎么接招,就看各人发挥了。
已上市的药企、器械公司、服务公司这么多,挑挑拣拣,肯定有好货的,还有那么多等着上市的企业,别着急,2-3年的时间,慢慢挑。
现在牌局看似凌乱,所以很多资金离场,筹码价格处于低位,但是随着时间推演,一旦牌局打到最后,局面明朗,看宏观的人都能看懂牌面的时候,价格可就不是现在这样喽。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支付能力,火爆的一级市场,资金、技术、人员这么多增量。
这么多互联网大佬们套现离场,投身生命科学领域,就是对医疗,对健康,对长寿的最大的敬意和持续看好。
相信我,未来10年,中国一定会重现70倍医疗股,而且肯定不止一个。咱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