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病人小腿骨折,手术前只能在病床上躺数周做牵引,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现在用上“骨折神器”,病人可以下床自由活动,整套“骨折神器”不到10块钱。
以前没有儿童专用的下肢骨折牵引床,医院住3周;现在有了可以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住院1天后家长可以连人带床一起带回家休养。
传统的铁质手术床容易挡住X光线,如同将外科手术医生的眼睛蒙起来;有了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视骨科手术床,不仅病人手术体位容易固定,还可以实现全方位无障碍X光透视,不仅如此,价格也从数百万元一下子降到几万元。
这些都是有着“滨州工匠”荣誉称号杨淑野的创造发明。杨淑野,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被滨州市总工会授予年度“滨州工匠”荣誉称号。一名医生,怎么会想起搞发明创造了呢?
在同事眼里,杨淑野就是一个“闷在病房里的发明家和木匠”,时不时地搞出点新玩意。
就拿PVC水管做的外固定牵引装置来说,这个装置简直就是小腿骨折患者的福音。小腿骨折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躺在病床上做牵引,也就是在床尾加一组滑轮,通过重物用绳子将患者的腿持续拉伸。
这种牵引必须是持续性的才能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如果患者要下床就必须解除牵引,骨折的地方还会再次疼痛,给患者和陪护家属带来极大不便,病人吃喝拉撒全在病床上。此外,更为致命的是,患者容易因静躺缺少锻炼导致出现血栓。
“能让我舒服点吗?”躺在病床上患者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杨淑野。既然患者小腿需要持续牵引,那么能不能让牵引装置固定在腿上,这样患者不就可以带着牵引装置随便活动了吗?
杨淑野最先想到的是家中常见的搓衣板。有了想法就付诸实践,他自掏腰包买来木板、PVC水管,医院,按照自己的构想一起动手制作。虽然最初的模型不是一下子就很成熟,但始终有了创新,剩下的不过是完善细节,给患者带来更高的舒适度。经过多次改良,杨淑野发明的“骨折神器”已经到了第三代,即全部由最常见的PVC水管制作而成,成本极低。
“制作一套‘骨折神器’需要2米PVC水管,每米4.4元,2个喉箍,每个0.22元,4个尼龙扎带,每个0.05元,合计9.44元,还不到10块钱。”杨淑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即便是发展到第四代,用重量更轻、强度更高的碳纤维管替代PVC管,成本也不高。如果这可以大规模推广的话,患者的疼痛和医疗费用都将极大减轻。
能够换位思考,时刻把病人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这是杨淑野创新发明的动力。为人父母后,他更容易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生病时的焦急——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受苦。
杨淑野所在的创伤骨科经常收治一些骨折的儿童,医院和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有着天生的恐惧,对疼痛的耐受度更是不及成年人。由于没有儿童专用的下肢骨折牵引床,儿童需要用约束带固定在床上至少3周。“本来小孩子就爱哭,医院这种环境,固定在床上3周,不仅家长累,也会影响其他病床患者的情绪。”杨淑野想,如果有一种可移动的小牵引床让家长带回家就好了,不仅节约了稀有的床位,还减轻了患者住院费用,熟悉的家庭环境也有利于缓解儿童疼痛和休养。
有一天,杨淑野看到同事推着一辆转运物资的小平板车,突然就来了灵感,要是把小平板车改造成可移动牵引床不就行了吗?于是杨淑野又自掏腰包花块钱买了3辆小平板车用于改造实验。
为了让家长用起来更省心,他为改造的可移动牵引床安装了弹簧秤,家长可根据弹簧秤的指示调整牵引力度。同时,他还为每位家长发放了名片,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当我的第一个小病号用上这个牵引车后,最终在家长鼓励下挣扎着站起来的那一刻,我的泪水还是忍不住地流下来了。”孩子治疗的每一步,家长都拍成小视频传给杨淑野,这是他作为医生感受到来自患者最深深的信任,也是他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快乐。
从此,杨淑野的发明一发不可收拾。他还发明了股骨颈克氏针定位调整系统,解决了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徒手多次穿针的缺点,能显著提高股骨颈穿针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发明的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视骨科手术床,解决了手术中X射线出现造影死角的问题,还“顺带”将数百万元一张的手术床降到了几万元,一旦投入市场,医院能够用得起。
但是,创新也是有风险的。杨淑野不是没想过,这些创新发明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毕竟他发明的这些设备,只能算是治疗过程中的辅助器材,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疗器械。虽然他的初衷是为患者减轻痛苦和医疗费用,但是一旦产生其他负面效果,责任将会怎么界定?
“创新总是孤独的,这些事总要有人来做,风险总要有人承担,只要为了患者好,我觉得挺值。”
科室融洽团结的人文环境为杨淑野的创新发明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科室不仅报销了杨淑野自掏腰包的费用,更关键的是来自科室领导的鼓励以及担当。
“我们科室每周都讲一堂人文课,和医学一点关系都没有,讲曾国藩、讲王阳明、讲稻盛和夫……已经坚持了两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就是我们科室的文化,是我们科室的精神支撑。”(张峰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