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脏手术不再开膛破胸微创技术让患者创 [复制链接]

1#

天目新闻记者梁婧娴通讯员王蕊胡枭峰

最近,浙江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主任医师收到一段感谢视频,视频的主角是他在两年前救治的一位女孩小蔡。

“医院,问过很多医生,都说要开胸换瓣膜,但是马主任用微创修复就帮我解决了问题,我现在恢复得很好,生活完全不受影响。”视频中,小蔡笑得一脸灿烂。

不想换心脏“零件”也不愿终身服药

患心脏病的年轻女孩有路可走吗?

这位来自山东的姑娘27岁,两年前,她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二尖瓣脱垂。如果把二尖瓣比作降落伞,小蔡的问题就是伞面和伞线松弛,导致心脏收缩时二尖瓣关闭不全,影响了心脏功能。也因此,爱跑爱跳的小蔡没法再运动了,甚至走几步就开始大喘气。

于是,小蔡开启了求医之路。然而,医院,看了很多医生,得到的方案都大同小异:开放手术置换瓣膜。

这意味着要开胸锯骨,胸口会留下一道25厘米左右的疤痕,并且,换上人工瓣膜后,她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排异引起的凝血功能失常。有医生劝她:趁情况还没有太严重,赶紧先结婚生子,再手术治疗。

爱美的小蔡没法接受身上留下那么长的疤痕,也不想从20多岁就开始吃药吃一辈子,怎么办?

绝望之际,一名网友看到了小蔡的求助帖,向她推荐了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主任医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小蔡挂了号,从山东赶往杭州。

马量主任检查评估后,认为小蔡的情况可以不置换瓣膜,而是修复原有的“零件”,这样一来,小蔡的瓣膜还是“原装”的,也就不需要吃药。而且,手术可以不开大刀,通过微创解决问题。

既不用开胸,术后也不需服药,小蔡一听很欣喜,很快接受了手术。两年过去了,小蔡的生活早已回归正轨,她可以畅快地奔跑、跳跃,丝毫看不出曾经是一名心脏病患者。

手术中

心脏手术不再开膛破胸

4~6厘米小切口就能解决问题

“很多人认为心脏手术一定要开膛破胸,血淋淋的,其实不是。随着胸腔镜技术、机器人技术和闭式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心脏手术可以用微创完成。”马量主任介绍,所谓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就是在胸腔镜的辅助下,采用胸部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传统的手术需要在胸骨正中切口,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术后病人往往需在ICU待上三五天,住院10天以上才能出院。而微创手术的切口仅4~6厘米,部位隐蔽,不仅看起来美观,由于不需要切断胸骨或肋骨,创伤小,还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至3~4天,60%~79%患者术后不需要输血,医疗费用可降低30%左右。如今,微创手术正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领域。

“一开始做微创,是病人的痛苦减轻了,医生的痛苦增加了,因为对医生的操作手法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个适应的过程。现在做得多了,病人痛苦减轻的同时,医生的痛苦也减轻了,因为视野更清晰了,做起来也更得心应手,甚至可以享受整个手术过程。”马量主任告诉记者,科室里高年资的医生都已熟练掌握了微创技术,而微创也越来越受到患者的认可。在浙大一院接受微创手术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4岁。

马量主任(左)与赵海格副主任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大会上,年中国体外循环微创瓣膜手术量排名出炉,浙大一院位居全国第二。据悉,年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余台手术,其中多台为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上,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赵海格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心外科医师微创瓣膜手术大赛第一名。“硬核”技术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与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

赵海格曾接诊一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患者已经60多岁,不想开大刀,想做微创手术。

但检查发现,患者右冠状动脉狭窄,手术前需要先处理这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冠脉搭桥无法微创,这意味着患者要经历两次手术,而且要被锯开胸骨。

担心身体无法耐受,患者和家属都退缩了。怎么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不开大刀呢?赵海格开始查阅资料,研究微创手术的可行性。他发现,像患者这样的情况,国内还没有微创手术的先例,但国外已经有医生开展,于是立刻和马量主任商量手术方案,团队讨论分析后,认为技术上可行,最终帮助患者做了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加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当于一次微创解决两个问题。

理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为了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马量主任从五年前开始举办微创瓣膜学习班,向全国推广微创心脏手术技术。

马量主任现场教学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