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老龄化,单单依靠医生的能力,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将产生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的巨大缺口,以及高额医疗人力成本。同时,人们对医疗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希望通过合理的手术规划、最小的手术创伤、精确的手术定位与操作,提供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的同时,减少了可操作区域的情况下,需要对手术区域进行精准的定位,每一台手术都是没有失误的。这一切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突破“手、眼”局限性,以实现精准稳定的手术。
在以临床医生为中心的“医工企”合作模式下,年骨科机器人“天玑”正式上市,这是国际上唯一可以开展全节段脊柱手术的机器人系统,同时兼顾骨创伤手术辅助功能。打破了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业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占据的局面。推动我国骨科手术加速进入智能化、精准化时代。
一、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实践
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提高临床服务稳定性,降低手术风险,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缩小手术创面及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生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长等明确临床收益。
01
一是通过机器人手术,控制提高手术安全性,稳定性。临床使用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已覆盖脊柱外科、创伤骨科、足踝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小儿骨科、手外科等7个骨科亚专业;病种涵盖高龄患者颈椎损伤、脊柱侧弯、骨盆骨折、小儿脊柱畸形等高难高危手术。
02
二是推动手术微创化,减少出血量,缩小手术创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微创手术要求医生只能使用C型臂等影像设备采集信息,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通过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通过影像资料,直接精确规划置钉位置,降低微创手术操作的不确定性。通过微创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手术损伤、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率,患者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和出院时间。
03
三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技术均质化。骨科辅助机器人避免因为神经或肌肉的控制带来的操作不确定性。四是减少医生放射线暴露时长。通过机器人辅助开展骨科手术,具有术前手术规划,术中影像采集,通过智能软件完成对影像的空间计算和多维空间坐标转换,一次性规划和图像标记,减少反复曝光确认,避免术者和患者的放射线暴露时间过长。
二、骨科机器人的远程手术探索
立足于“互联网+大健康”概念,医院牵头与8家医院开展远程骨科机器人手术合作,共开展了例5G远程骨科机器人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骨科机器人手术和5G远程手术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内固定准确率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术,两类骨科机器人手术的效果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效果基本一致。
01
一是发挥5G网络通讯更加快速便捷的技术优势。保证了远程手术指导、机器人远程操控的同步性和安全性,保证了手术的精准度,提高了手术质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参与远程手术的医生,能够直接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
02
二是避免患者异地就医的舟马劳顿。节省了患者异地就医的交通、食宿、陪护、误工等间接支出,降低了患者家庭的间接负担。根据患者问卷调查的资料,每一5G远程手术可以节省患者及其陪同家属住院期间的食宿、交通、护工费及误工费等间接费用。
03
三是降低疫情防控风险。在疫情依旧严峻的当下,区域间人口流动将增大疫情管控的难度和疫情传播的风险,更需要“5G+骨科机器人远程辅助手术”这种先进技术赋能的医疗服务,突破医疗服务中时间和空间的物理局限,提供及时高效医疗服务的同时,兼顾降低疫情防控风险。
三、骨科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基于“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以上优势,年8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京医保发〔〕23号)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列为医保甲类诊疗项目,按照元/次定价。使患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减轻了就医支出和负担,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下一步,在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服务平台建立后,要进一步实现无论何地的骨科手术患者都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手术服务,在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保报销等方面实现公平分配,实现了病人、医生、服务“三个下沉”,患者免于奔波,可享受更高的医保报销比例,省时省力省钱,大大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不断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