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舌下络脉与肝硬化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舌下络脉与肝硬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0例肝硬化患者的舌下脉络,分析中医舌下络脉与肝硬化诊断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舌下络脉有变化者占100%(Ⅰ度占30.0%,Ⅱ度占70.0%),显著高于健康组(3.3%)及浅表性胃炎组(10.0%)(P中国论文
【关键词】 舌下脉络; 肝硬化; 临床观察
doi:10.3969/sn.1674-4985.2015.09.031
舌下静脉在祖国医学中称舌下瘀筋、舌下络脉。当机体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气血运行障碍时,可以较明显地反映于舌下静脉[1-3]。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对照观察,发现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以探求肝硬化舌下络脉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共90例,其中健康人30例,来自社区人群;肝硬化组30例,来自本院门诊与病区;浅表性胃炎30例,来自本院门诊与病区。健康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3~63岁,平均(43.50±12.31)岁。慢性浅表性胃炎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0岁,平均(45.15±11.95)岁。肝硬化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0~68岁,平均(46.81±12.52)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健康人:无全身性疾病史,体格检查正常,近1个月内无口腔、呼吸道、舌部病变。
1.2.2 慢性严重肝病 (1)肝硬化代偿期组:符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1]。(2)肝硬化失代尝期组: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1]。
1.2.3 浅表性胃炎 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病例均可纳入。
1.4 排除病例标准 (1)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和或全身性疾病;(2)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妇女;(3)年龄68岁。
1.5 评价指标
1.5.1 舌下络脉观察 清晨空腹洗刷后进行,排除吸烟、药物染苔等因素后,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舌下络脉。以舌系带为标记,两侧伞襞为界,左右各分内、外两侧带。正常舌下络脉隐现于黏膜下,无粗张,润而有津,黏膜有透明感,无混浊、白斑或色素沉着;无瘀丝、瘀点、瘀斑、瘀血颗粒。其直径不超于2.70 mm,其长度均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的3/5。呈支条分布,线条清晰流畅。异常者分度参照靳鸿江报导:异常者分为三度,中侧带有血管轻度充血、瘀点5个以下者为Ⅰ度;血管在中侧带内有扭曲,充血较重,伴瘀点在5个以上者,为Ⅱ度;血管在外侧带扭曲、充血,伴有多个瘀点,其瘀点为黑紫色、串珠者为Ⅲ度。
1.5.2 肝功能损害 对慢性严重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及生化检查,针对包括腹水、血清蛋白总量、血清蛋白电泳、A/G比值测定及凝血酶原时间等综合判断。
1.5.3 门脉压力 用B型超声检查门脉主干内径宽度,以≤13 mm者为正常,以>13 mm者为门脉高压。
1.5.4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 用B型超声检查脾脏肿大情况,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 字2检验,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