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盘篇:医改深水区,质量+控费+国考“三重最”,DRG引擎指航路
●二、舵手篇:不止于工具,DRG/DIP应用能力将成“转舵”抓手
●三、价值篇: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价值回归本源
——1.从“数质”到“数治”,数据底座驱动系统化布局
——2.+医院需求从不掉地:医院共建,价值同向
——3.由点及面,辅助*策落地的DRG/DIP区域模式精细化效果显现
——4.率先探索医保门诊复合支付体系,“健康绩效”深化高质量内涵
两会期间,民生关情,医改再上“热搜”。财*部、国家卫生健康委3月6日联合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通知》,明确指出每个示范项目可获得不超过5亿元的中央财*补助(其中10%作为专门绩效奖补资金)。其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是示范项目主要聚焦的方面之一。
结合之前国家和各省市医保局渐次发布的DRG/DIP“新三年任务”,明确到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医保支付作为“经济杠杆”,成为深化医改的核心引擎。
面对从过去“不必知”的粗放扩张,到现在“不会知”的精细管理;“过紧日子”与筹谋发展并挑在肩;以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与绩效考核高质量发展的“多头管理”——医院的生存发展空间究竟在哪儿?一院之长千头万绪的忙碌,能否条分缕析、分医院管理看似不可知的“盲盒”?
罗盘篇:医改深水区,质量+控费+国考“三重最”,DRG引擎指航路
从健康中国到高质量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迈入精准-精细-精益的发展轨道。通过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的“三转变”,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三提高”,核心指向的是卫生经济均衡和优质健康产出。
这里引入的“一般均衡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J.Arrow)提出,后被作为医疗价格体系分析的经济学工具:由于医疗(疾病、治疗方式与治疗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难以计算成本;故利用精确的算法或大数据找到医疗成本的均值,以客观、较好地反映医疗资源消耗的程度,即随机均衡。
随后,20世纪70年代,耶鲁大学卫生研究中心通过对所医院70万份病历的分析研究,提出DRGs: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将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病例归为一类,把病人分入-个诊断相关组,研究其资源消耗的规律,将病种之间的不可比变为可比,从而决定医院多少补偿。继而,医院管理、*府资源配置等。
这样看来,无论是“支付模式”“预算方案”抑或“质量控制手段”,从本质上都不能全面概括DRG系统。说到底,DRG是一套“医疗管理工具”,即通过价格(补偿)体系,调节医疗行为,优化病种结构,提升资源效能,实施合理且成本可控的临床诊疗路径,从而实现效果好评,价值高效。
医院高质量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本源逻辑一一呼应。医疗质量、费用控制、资源使用效率、医疗服务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患者满意……这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和支撑要素——医院管理者感到相互矛盾、互为掣肘的困境,在围绕DRG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中,将被逐一串联打通。医疗机构若能真正用好DRG,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动力、创新活力、建设能力,质量+控费+国考的“三重最”难题将被抽丝剥茧,正向循环价值的“医疗飞轮”有望加速转动。
从外部观,DRG有利于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并进行宏观预测,有效降低了医保机构的管理成本,为医疗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有坐标系的分类方法。
向内部看,在可衡量、可追溯的创新质量管理体系中,只有先增效才能再增收。在此逻辑语境下,医疗机构提高发展“含金量”的内生动力将得到显著增强:“控费”上,调整医疗资源分配保证“最适品质”,引导科室注重成本,建立科学化成本管控体系。“提效”上,通过改变诊疗模式,采用专病/专家门诊、MDT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医院、日间手术中心与机器人等,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服务效率。“调结构”上,利用DRG实施科室疾病难度和广度的考核,设立阶梯式的分配方案优化病种结构,逐步引导医师提升医疗质量,开展三四级手术提高CMI值,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获得医保“奖励”买单。
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及推动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国家顶层设计高调重推以DRG/DIP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旨用意就在于引导医疗机构理解“卫生经济调控,高质高效发展”的本源逻辑,用好这一管理工具,在减少不合理医疗成本的同时更好体现临床价值,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舵手篇:不止于工具,DRG应用能力将成“转舵”抓手
那么,是不是招标搭建一个DRG系统就算是用好DRG了呢?随着改革鼓点渐密,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部署了“硬装备”,而“软环境”的营建、实施和应用价值,却不甚理想。这种背景下,先行试点的探索示范作用就尤为可贵,或可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能力建设经验。
长三角地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在国新健康的技术支撑下提出基于DRG逻辑的“医疗全价值链”,不但将质量、效率、人才动能等各个高质量发展要素统筹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DRG智能管理系统”,将临床医生、业务主任、运营管理者、医院决策人等不同角色全流程串联起来,上下一盘棋,协同创新。换句话说,只有所有相关方都具备了以同样标准、同步使用、分类分析、分层决策的能力,这个系统性“转舵”工程,才有可能行稳致远。
追本溯源,这一价值链以临床业务为源头抓手。基于均质化、标准化、真实性的病案数据,尤其是病案首页的质量提升,“唤醒病历”,“说话算数”。结合国新健康的病案质控智能管理系统,医院将病案首页质控前置到医生端,为医生提供病案数据诊间提示,实现即时、准确、规范的“边临床边管理,边管理边优化”。同时,有效解决了临床不了解病案规则、病案管理人力不足,以及病案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医保管理要求等痛点。
在DRG实施应用过程中,医院发现管理的“盲盒”盲在了过程太长而无法分段及时纠偏,数据太粗而不能精准定位,反应太慢而很难实时响应。针对这些问题,医院引入了DRG/DIP分组预测预警系统。医院或科室的病组管理要求和管理目标,配置病组管理相关标杆值和预警信息,在不干预诊疗过程、不增加临床医师工作量的前提下,提供优化资源配置相关参考和预警信息,达到轻量无感的智能化服务要求。
这意味着,医院管理这条长且远的道路,以终为始,医院自身特点的管理单元和管理目标;像长跑一样,实时“报速”,实时对标,实时调整——“盲盒”,逐步被拆开变成明眼前行。
医院提供了即时性、智能化的“咨询服务”,让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在不降低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的前提下,增强全流程合理成本管控意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降低患者负担,实现诊疗路径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
数据的精准定位是发现问题,如何挖掘数据、有效分析、提炼建议,则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辅助决策。用于事后综合分析的DRG/DIP医院智能管理系统旨在满足不同管理角色需求,提供统筹区、病例类型等分析维度,实现DRG/DIP院内管理和费用结构的整体监控。同时,在医院原有绩效管理模式基础上,国新健康还开发出基于DRG/DIP考核的绩效管理评价,对医院、科室、医生的服务广度、服务难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进行多维综合评价,使医务人员有望实现优绩优酬,真正体现劳动价值和技术价值。
进而,管理反哺临床;医院DRG精细化管控PDCA可达路径,既可分段、分步实施,又能系统化协同部署。
由此可以看出,DRG付费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必须落实、落深病种成本和绩效评价,并以此作为杠杆,精准学科定位,科学规划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国新健康也从单纯提供DRG付费系统向复合型医疗质量与运营管控体系进化。医院一起共建优化,向整个行业和百姓“提案”的共生伙伴关系,有效促进了集成性协同系统的迭代,助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DRG医院持续科学管理,对比年和年,医院各项DRG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从年到年,医院CMI值提高了11.29%,平均住院日降低了8.41%,诊疗难度和质量提升明显;例均费用则下降了4.09%,材料占比由25%下降至23%,控费目标得以达成。
价值篇: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价值回归本源
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到《“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至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医保改革由同心圆不断聚焦,医疗支付场景联动三医,医保数据贯穿不同业务单元。这背后,是各服务主体与生态资源之间新的行业协同与产业分工。医院信息流、数据流、资源流“三流合一”,业务处理、数据治理、经济管理“三位一体”,需要全角色、全流程、全资源的融合贯通,以及跨专业、跨部门、跨组织的系统协同。
动脉网观察到基于精细化需求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不仅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新挑战,更加速了行业产业势能的爆发性释放。目前,多数企业集中在“产品功能阵营”,而基于价值跃迁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进而激发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值得格外